时代在进步,科学在发展,中医药学术历史悠久,博大精深,有其传承性、延续性的特点,我弘扬中医文化传播中医养生事业已超19载,用心悟中医养生之术,养生之道,养生哲理。认真学习和研究中医与中华文化经典《黄帝内经》。黄帝内经书中以道论医贯穿于《内经》的始终,道是中华文化的终极之理,在内经中可以看到道家的哲理与论断,也可以看到儒家看哲理和论断,文化与医术不分家,这是中医特色,也是中医能跨越时间、跨越空间的秘密。
5000年前中华先贤为中华文化和中医学术已作出贡献,需要子孙后辈继续努力与传承,希望凡是关心中华文化和爱护中医的人士,多利用时间学习内经,从书中获得的启迪和感悟,激励我责无旁贷地去探索,去创新,同时更使我头脑清醒,进行反思,振奋精神,从中吸取教益和智慧,联系临床实际加以应用,为切实地传承中医文化,推动女性健康中医药事业发展,贡献自已力量。
不知四时之序,就与中医无缘。
养生养在人体之内,治病治在人体之内,可为什么把位于人体之外的四时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呢?这与中医之源与文化之源同源有关。中华文化是尊崇自然之序的文化,中医是尊崇自然之序的医学。
四气者,四时春夏秋冬温,热,寒,凉之气也。调,调摄,调养,调理也。神,人之精神也,人之血气也。《内经.素问》“血气者,人之神。”《内经。灵枢·小针解》日:“神者,正气 也。客者,邪气也。”
调神者,调和、调养、调摄精神也。
四气调神,就是按照春夏秋冬四时规律调和、调摄精神也。四气为自然法则,调神为人为事。伊韵提养生之道主张按照四时规律调摄精神。
万物生长自觉遵守着四时之序,人调摄、调养精神同样应该信守四时之序。四时之序,
顺之则昌,逆之则亡。
人序必须合于自然之序,这是中华先贤所认识的基本道理。人序包括生活之序、生产之序、行政之序,还包括养生之序。
四时对万物的决定性影响:
果树春而花,夏而果,秋而熟,冬而藏;小树叶春而生,夏而容,秋而黄,冬而枯。鸟兽的繁殖,羽毛的蜕换,均遵循四时之序。同样一座名山,山间的风景也随着四时而变。万物的生息,随着四时运转的节拍变化而变化,一步都不会错乱。万物随四时而生,随四时而藏,一步都不会错乱。人虽为万物之灵秀,但仍然是万物中的一员,万物随四时,二十四节气,节拍变化,人会例外吗?万物生息遵循着四时法则,人的生息同样也遵循着四时法则。所以,以四时论五脏的认识是正确的。
四时与五脏
1. 四时养五脏一春养肝,夏养心,秋养肺,冬养肾,长夏健脾。
人生长于天地之中,四时之内,人气与天气、地气、四时之气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,所谓人气,就是人身体内的营气,卫气、脏腑之气。人气是动态的,人气随着四时春夏秋冬,二十四节气的转换而在五脏之间进行周而复始的变化。
正月、二月人气在肝,三月四月人气在脾,五月六月人气在头,七月八月人气在肺,九月十月人气在心,十一月十二月人气在肾。
春季邪风易从颈项进入,夏季邪风易从胸胁进入,秋季邪风易从肩背进入,冬季邪风易从腰股进入,长夏邪风易从腰脊进入。邪风容易击中的部位,正是俞之部位。
第一章《内经.上古天真论》谈养生,落脚在养德上;本文谈养生,落脚在调神即养神上;之后的第三篇文章谈养生,落脚在养气、养形上。
伊韵提养生之术的原则,养德、养神、养气、养形是具体,谁明白了养生的原则与具体,就一定会有一个形神合一的好身体。
2.四时与作息
春天宜晚睡早起,夏天宜晚睡早起,秋天宜早睡早起,冬天宜早睡晚起。
3.四时与五味
五味分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。春宜酸,夏宜苦,秋宜辛,冬宜咸,四时调以滑甘。
4.五脏与五官的关系:肝开窍于目,心开窍于舌,脾开窍于口,肺开窍于鼻,肾开窍于耳。
5.五味与五脏
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五味,适量能养五脏一﹣酸养肝,苦养心,甘养脾,辛养肺,咸养肾。
6.呼吸与五脏
《庄子.大宗师》日:“真人之息以踵,众人之息以喉。”这句话以呼吸的深浅为标志,划分了两种人一一真人与众人。庄子认为,真人善于深呼吸,而平常人则不懂深呼吸的奥秘,所以真人呼吸可达脚跟,而平常人只达喉咙。
明朝学者高濂所撰《遵生八笺》中有《四时调摄》一章,《四时调摄》中有导引养生的气功六字诀:嘘,呵,呼,四,吹,嘻。
6个字,6种呼吸的方式。嘘养肝,呵养心,呼养脾,四养肺,吹养肾,嘻养三焦。因为六字口诀收人了《中国大百科全书。传统医学卷》,所以本文将《遵生八笺》中的六气养生法摘录如下:
(1)六气治肝法。治肝用嘘,以鼻渐渐引长气,以口嘘之。肝病者大嘘30遍。《秘诀》日:嘘以治肝,要两目睁开为之,口吐鼻取,不使耳闻。为兽。
(2)六气治心法。治心用呵,以鼻渐渐引长气,以口呵之。心病者大呵30遍。治:邪热,肝邪气,四肢壮热,眼昏胬肉,赤红风痒。
(3)六气治肺法。治肺用呬,以鼻渐渐引长气,以口呬之,勿令耳闻。肺病者大呬30遍,细呬30遍。治:肺劳热,气壅咳嗽,皮肤燥痒,疥癣恶疮,四肢劳烦,鼻塞,胸背疼痛。
(4)六气治肾法。治肾用吹,以鼻渐渐引长气,以口吹之。肾病者大吹30遍,细吹10遍。治:冷气腰疼,膝冷沉重,久立不得,阳道衰弱,耳内虫鸣。
(5)六气治脾法。治脾用呼,以鼻渐渐引长气,以口呼之。脾病者大吹30遍,细吹10遍。治:冷气,壮热,霍乱,饮食不化,偏风麻,腹内结块。
(6)六气治三焦法。嘻属三焦,三焦不和,嘻以理之。
呼吸养生,这就是气功。
气功并不神秘,只不过是按照季节的不同,调整呼吸的不同方式、不同深度而已。气功是养生之法,但不能作为一种信仰。
7.人体部位和疾病与阴阳的对应关系:自然界内,天为阳,地为阴,昼为阳,夜为阴,热为阳,寒为阴,日为阳,月为阴,火为阳,水为阴,人体之内,神为阳,形为阴,外为阳,内为阴;背为阳,腹为阴;腑为阳,脏为阴,气为阴,血为阳,四季之内,夏病在阳,春病在阳,秋病在阴,冬病在阴。
万物之本与养生治病之本---平衡阴阳是也
洽病求治根本,可是根在何处,本在哪里呢?四时阴阳者,是万物之根本也。所以圣人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,以从其根,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。”天地之间循环运转着风,热,湿燥,寒,火六气,气会发生偏颇-----有余与不足,都会发生疾病。
四时阴阳者,是万物之本,也是养生治病之本。从之则苛疾不起,逆之则灾害生。
一阴一阳,天地和谐与人体安康。阴阳合和平衡,对自然界来说,天地合一,则有风和日丽,昼夜有序,寒暑有常,万物繁茂;阴阳合和平衡,对人体来说,神形合一,则有气血平和、脏腑平和的健康之人。对自然界来说,阴阳失之偏颇,万物不能正常生长;对人体来说,阴阳失之偏颇,人体就会产生疾病。
所以,四时阴阳者,万物之本也,男女之本也。病分标本,治病必治其本;如何治其本?平衡阴阳也。人体内的阴阳在何处?在气血中,在脏腑中,在寒热中。
明朝名医张介宾在《类经.附翼》中讲:“年逾不惑,茅塞稍开;学到知羞,方克渐悟”,讲的是随着年龄与学识的增长,茅塞顿开,豁然开朗,知道了天地之本本于阴阳二气,人生之本本于阴阳二气;天地之理讲阴阳动静之妙,养生医病之理讲阴阳平衡之妙。天地人合一而论,四时与人合一而论,昼夜与人合一而论,日月与人合一而论,天地人根本是同一根本,天地人变化是同步变化。“天人一理”,此处乃为医者的最高境界。
一阴一阳之谓道。道生天地,天地生万物。
一阴一阳既是天地万物之根本,也是中华文化之根本。
人生活在天地之间,四时之内,所以效法天地之理,同时也应该信守四时之序。如此养生,才能度百岁。
“不治已病治未病”的多重意义
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乱治未乱,此之谓也。夫病已成而后药之,乱已成而后治之,譬犹渴而穿井,斗而铸锥,不亦晚乎!”
《内经》中的这一名言,这一哲理,具有多重重要意义:
第一重意义是疾病之前的预防未病先防,即预防为主的全局观。
第二重意义是按照木火土金水,五行相克的原理,某一行有病,治在此行的相克之行之处一一既病防传。例如,肝脏有病,治在脾脏处。如《难经.七十七难》所言:“所谓治未病者,见肝之病,则知肝当传之与脾,故先实其脾气,无令得受肝之邪,故日治未病焉。”知肝有病,不治肝而“先实其脾气”,何谓也,肝五行属木,在五行相克顺序中,木克土,脾五行属土。五行相生相克的哲理揭示,肝有病必然影响脾脏。所以,知肝有病,先治其脾气。
治病治在病前头,如同救火救在火前头一样。“不治已病治未病”的哲理基础是五行相生相克,《内经》论病,论出左右前后的因果联系,这一系统论完全区别于“头痛论头,脚痛论脚”的具体论。
中医,从根本上说是文化,是哲学,是以道为根演化出的医术,中医理论与中华文化在本源处是一致的,首先讲究的是道,然后由道论医理,由道论医术。道,既是万物之本,也是中医之本源。
由道而医理、由道而医术,与有术而无道,这是古老的中医与西方现代医学在基础上的差异。
颈部是人体比较重要得部位,进行什么样的锻炼要有选择性才行,一些比较危险的动作要尽量的去避免才行。锻炼颈部肌肉的动作要标准,当然也要坚持,因为锻炼颈部确实对身体有好处,起码能够缓解疲劳感觉,让颈部更加放松。